老师回答的问题
第一:明确产能:要明确企业设备及人工产能,就是生产能力有多大、每天能生产多少(具体以能提供多少有效的能力工时为标准);
第二:明确工时:要明确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工时,即生产一件产品要多少时间;
第三:生产计划: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,制定生产计划,进而制定物料、工艺、设备等生产配套资源计划;
第四:进展统计:进行物料、生产等进度的跟踪统计,按工作日掌握各项目计划进度的完成数据;
第五:会议协调:按时召开“销-产-供-技”运行协调会,解决未按计划进行的相关问题,给予会议解决;
- 2014年08月06日 08时09分12秒浏览次数(683)回答人数(2)
首先,要有明确的品质标准、进行充分培训
——这里是指由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制定的产品生产相关标准,如:材料、配件品质标准; 产品生产工艺要求标准、产品品质合格标准; 批次产品验收标准(执行的AQL标准);
注:这些标准必须是在满足行业标准、出口地区的标准前提下。
其次,要有必要的品检资源配置
—— 比如:进料检验、制程检验、成品检验、实验验证等的人员配备、方式方法、手段设备;
注: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品检资源配置方面比较弱,无法对是否符合品质标准进行有效的验证。
第三,要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、分析、反馈处理
——这是品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,要对检查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、分析、反馈,并针对问题制定,积极有效的纠正、预防措施,反作用于产品生产过程。
注:很多企业把品检当成了品质管理的全部,没有进行后续的、顶顶重要的分析、管理工作, 功亏一篑。
第四,要对品质责任环节实行品质责任制
—— 制定明确的品质管理指标,告诉各品质责任环节(如:采购、外协、生产、检查),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、目的,并进行严格的考核。
以上是制造型企业在如何管控品质的四个关键方面。
- 2014年08月05日 02时16分47秒浏览次数(686)回答人数(3)
首先,我们看一下作为管理者,应具备什么?
“管理”中的“理”是“道理”,是事物内在的“运行规律”;“管”是引导、引领;“管理”就是引导引领人们遵循事情内在的规律来开展工作。因此,作为管理者,必须对所从事的领域、所管理的事情非常熟悉(把握其内在的规律),这样你才有权威、有威信、有追随者,你才能引导、引领、统领其他人跟你一起走。
其次,我们看管理的任务是什么?
与“管理”相对应的另一个词叫“业务”(一般只把市场、销售、采购类的工作叫“业务”),就是“作业任务”,企业的每个部门、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“作业任务”,就是日常开展的工作事务。 那么管理干什么呢?就是让每个部门、每个岗位 “作业任务”完成的“更好、更快、更经济”(这也是为什么做事的人多、而做管理的人员较少)。
第三,那么, 怎么样让 “作业任务”完成的“更好、更快、更经济”呢?
就是:对于每一件事,都要进行“事前计划(筹划、谋划、提要求)、事中跟踪监控、事后总结考核”,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管理行为!这就是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具体形式!
大到一个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,小到日常的每一件具体的工作事务管理,都要如此!
- 2014年08月03日 07时48分36秒浏览次数(740)回答人数(1)
在“小型加工厂”的前提下,从实际的管理状况出发可以明确确定,不需用设立“人力资源部门”。
对于规模较小的加工厂,关键部门岗位人员的招聘、任用一般都有老板(总经理)在操作。企业只需设立人事事务部门来处理员工招聘、培训、入职、离职手续办理、人员档案、工资核算等人事事务就可以了。
一般情况下,企业设立“总务部”或“人事行政部” 或“行政部”来总体负责人事、行政、后勤方面的工作事务。
必须说明的是: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,对人员的管理如“人员招聘、培训开发、人员储备、工作考核、员工升迁”等人力管理事务要逐渐加强,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。至于是否设立人力资源部门,要看企业的规模及实际的管理需求而定。
- 2014年08月01日 02时44分39秒浏览次数(855)回答人数(4)
首先,要认识到品牌的内在是——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价值,即消费者用了你的产品(或服务)后,对他(她)有什么好处,帮助他解决了什么问题。目前很多企业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根本的方面!
对于传统行业、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或服务,传统的营销方式、消费模式逐渐被高度信息化的互联网商业取代,企业如何建设“消费者价值”呢?
思路:将大众化产品“小众化”-----就是不折不扣地围绕消费者需求,对消费者需求进行“细分”、“精准定位”从而建设 “精尖”、“个性”、 “差异”的“消费者价值”。不要刻意追求“规模效应”了。
其次,企业塑造品牌,就是企业用“产品和服务”作媒介与消费者“交朋友”。消费者感受到你的产品和服务确实能帮他解决问题、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(消费者价值高),他就会觉得你这个朋友值得交,产生料信任和依赖,品牌就建立起来了!
目前,很多企业花大笔费用去“编故事”、“做广告”,所谓打造品牌,其实是“本末倒置”,是在“忽悠”那些不成熟消费者。
因此,企业必须持续关注并着眼于提高“消费者价值”,在此基础上贴切的推广、宣传,这样才能使品牌充满生机和活力。
- 2014年07月28日 00时02分40秒浏览次数(884)回答人数(7)
关键在于:你只是运用了“绩效管理”这种方式,还是真正抓住了绩效管理的本质!
绩效管理是企业建立的基于“市场原则”的“利益激励机制”;
所谓“市场原则”就是“自愿、平等、互利”,企业和员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互惠互利的劳资关系,而非传统的“地主”与“雇农”式的雇佣关系!--- 这是绩效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前提!
绩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将“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”与其“个人利益(不只是工资、包括个人成长、事业发展等)”直接联系起来,通过“价值贡献”与“个人利益”的杠杆关系建立,来撬动员工的积极性!
很多企业的“绩效管理”是“披着羊皮的狼”: 形式上是“绩效管理”而实际上是“钓鱼”而且线也不够长---你当俺sa呀!
其次在于: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做好了吗?
内部的分工协作明确、科学吗(清楚规定各部门、各岗位应该“做什么”)?
有健全的管理实务开展模式吗(清楚规定各部门、各岗位应该“怎么做”)?
有完善的“目标-指标-任务”体系吗(清楚规定各项工作要做得“怎么样”)?
如果这些都没有,你考什么,怎么落实?
绩效管理是“锦上添花”,必须建立在内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,不能有“管理不到位,考核来加强”的“以考代管”的思想,这样,绩效管理注定达不到既定的目标。
- 2014年07月23日 02时35分21秒浏览次数(2260)回答人数(4)